厌恶损失(Loss Aversion) 定义: 在行为金融学中,用于描述投资者按照自己心理账户的“平衡”来作投资决策,在调整资产结构时,往往卖出组合中某些“盈利”的品种,而留下仍然“亏损”的品种的投资行为。 而且人们一旦超过某个“参照点”,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赢利,其“感受”是相当不相同的。在这个“参照点”附近,一定数量“损失”所引起的“负效应”>同样数量“赢利”所带来的“正效应”。
来源:
卡尼曼把心理学运用到现代经济学最成功的方面是“预期理论”。卡尼曼认为,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,人们对“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”估计要高出“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”的两倍。人们的视角不同,其决策与判断是存在“偏差”的。
卡尼曼与其合作者特韦尔斯基的研究表明,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,好像不是取决于结果本身而是“结果与设想之间的差距”。
也就是说,人们在决策时,总是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,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。
举例说明:
比如DU客去赌场DU博,随身带了3000美元,赌客赢了100元,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;但如果是输了100元,这时同样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就很难。
“行为经济学预期理论”的核心理念揭示了人们是“厌恶损失”的。
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以色列籍教授卡尼曼(Daniel.Kahneman)把“心理学研究”和“经济学研究”有效地结合起来,从而解释了人在不确定条件下要如何做出一种对“自利”有利的决策。
这是为什么?
赢100元时身上的现金为3100,输100元时身上的现金为2900,其本身是两个独立的结果:赢100为本金+100;输100为本金-100。但是:在这种情况下DU客的“感觉”却和3100、2900这两个不同的结果并没有多大关系,而是和这两个结果“之间的差距”有关。换句话说就是:输100元就是输100元,但是DU客心理上“感觉”不止输了100元,而像是输了“200(3100-2900=200)元”,以此类推,就知道为什么很多DU客“越输越多”里面一样也是“心理学”和“经济学”双向在同时起作用了。
由此可以揭示:人们对财富的“变化”十分敏感!
还是以上面的例子为例:简而言之:此人输了100元所带来的“不愉快感受”要比赢了100元所带来的“愉快感受”要强烈。而随着“价值数量”的增加,这种“正负感受”也会同样升级,“厌恶损失”的“感受”比“得到价值”的“感受”到一定阶段要强烈得多得多。
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收益给你的满足,这就是“行为经济学预期理论”的核心理念。人们是“厌恶损失”的。
于是,“厌恶损失”会导致一些赌客在输钱的时候,有一种“不惜一切代价”都要竭力避免损失的“心理”。抱着这种“心理”,无法把握自己逐渐丧失的“理智”却偏要抓住“已经失利的局面”不放,最后就是“越输越多”,只到“输得精光”。
通过以上的分析,卡尼曼的“预期理论”确实能帮助我们在千变万化的“DU局”里面,在自己情绪起伏不定面前,以最快的时间做出对“自己”相对最有利的“决策”。
延伸:
在博智的《打败庄家》一书中通过对上面的分析,就有了相当“建设性”的【赢的策略】和【输的策略】:
【赢的策略】---每当机会来临,赢得每场资本额,应将“原始资本额(本金)”收入口袋,用“赢来的钱”作为“最新资本额”,继续投注;同样地,机会若再次来临,赢得另一个资本额时,就应将赢得的两个资本额中的一个资本额收入口袋作为“初步获利”,继续用“赢来的钱”投注,以此阶梯式地向上(向前)发展。当然,每一位赌客设定的获利满足点不一,因此,在赢的阶段中,可以随时喊停,获利出场。经常有这样的情况:某一天,赢的钱到了一个最高点之后,就很难再往上赢,这时应考虑今天是否就到此为止;特别是,出现了最高点之后开始往下掉,如果出现了最高利润失去一半的情况,我们应该守住这还剩下的一半利润,迅速出场。赢钱,不管多少,总是令人愉快的,这就是“赢的策略”。
【输的策略】---现代赌场对DU客的心理有相当深刻的研究。在输钱的时候,DU客或多或少,或长或短,无一例外都会表现出种种的“非理性”,而赌场的荷官往往就会在这个时候利用自己的手势和语调来“诱惑”DU客下注,甚至让DU客在失利的情况下DU注反倒下得更大。作为DU客应该明白“DU钱不DU气”的道理,灵活地和赌场周旋,连输4,5(6,7)次要换桌,换桌之后如果还是不好就换赌场。只有懂得“适度的回避”才不会在赌场受制于人,只有克服由于资金有限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和不理智行为,认清自己与生俱来的特点,才可以突破自己的“弱点”,做到“收放自如,灵活周旋并胸有成竹”,这就是“输的策略”。
之所以“损失厌恶”成为常态,是因为绝大部分交易者的交易成分包含了超过50%的“赌”的性质。若将“赌性交易”,逐渐通过机械化的单纯交易而取代,那么帐户首先即可到达“绝对稳定”状态,在到达这一状态后,再谈及后续的盈利状况,就有了现实基础!